|包揽各项体育赛事直播
近期,第37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落下帷幕。在上海市药学会青少年科学种子辅导基地孵化的28个参赛项目中,有8项(姜黄素对LPS诱导的肝脏炎症的缓解作用等)荣获二等奖,11项(白发基因之谜探究等)荣获三等奖,获奖率67.9%。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办于1982年,目前已成为全上海市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第3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由市科协、市教委、市科委、市生态环境局等15家单位联合举办,共收到全市16个区938所学校等单位参赛选手提交的12895份申报材料,比上年增长27.6%。大赛实行一核六审制,即“学校(单位)核准、资格审查、网上预审、原创核审、学术评审、展前复审、专家议审”,由500余名评审专家对参赛项目进行多轮综合考察和评判。
在此次基地孵育的28项参赛项目中,有来自全市20所中小学,30余名学生参与,项目涵盖药学、医学、有机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等多个学科。为准备此项赛事,上海市科协,上海市药学会以及基地克服疫情影响,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共同组织举办了历时6个月辅导培训工作,辅导班设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药学部,每两周一次课程,共开设6个小组由6位(其中包括3名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经验丰富、不同专业方向的导师以及6名助教利用周末时间带教指导。辅导班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首席科学家、仁济医院药学部林厚文主任担任顾问教授;由基地执行主任、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市卫健委医学优秀青年人才计划、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晨星优秀学者、上海交通大学新药研发学生创新工作室负责人杨帆副教授作为导师组长。基地采用专家授课、文献调研、实验操作、动画/影片教学、科学家的奇闻异事讲述、头脑风暴、幻灯片制作等多种形式,寓教于乐给予青少年学员全链式科研训练,通过调研观察、文献检索、实验教学、结果分析与讨论、论文写作等方式锻炼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实践操作以及科研成果汇报能力,提升了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培养了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激发了对科技创新的热情。
基地将继续秉承科学普及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科学教育与奖励申报相结合、创新构思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宗旨,充分发挥仁济医院优质科研基地平台和人才资源的优势,将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精神转播给“科学种子”,努力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助力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撰稿:杨帆
审核:刘丙龙